邮、游之间
时间:2018-12-21     来源:中国集邮报
    张俊伟新编著的《邮走津城》摆上案头,一看书名即让人眼前一亮:时尚还不乏亲切。 “邮”谐音“游”,把邮政与旅游紧密相连,然后一起来说天津,且有板有眼还有派儿。
    邮与游,从根上就是兄弟。据考证,“邮”字最早见于《礼记·郊特牲》中“飨农及邮表畷”一语。飨,奉献祭品,祭祀。至于“邮表”,孙希旦《礼记集解》称:“邮,田间庐舍也。表,田间道路……,疆界相连也。邮表,谓始创庐舍,可表道路,分疆界,以利人者也。”显而易见,“邮”“游”难分家,尽管这里的“游”指的是道路、行走等。
    在“旅游”一词出现之前,云游四海、行旅天下等,就颇具“旅游”的味道。大量脍炙人口的游记可为佐证。官员差役、文人墨客出行,都离不开驿站。即使不是专门旅游,但旅途所见所想,述诸笔墨,诗情画意,不经意间将“邮”与“游”绑在了一起。无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奉调北归,心情大爽,“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花开处处新”(柳宗元);因“书”获罪,满腹委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韩愈);往昔畅游,历历在目,“长洲苑外草萧萧,却计邮程岁月遥”(杜牧);两地阻隔,离群索居,“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李商隐)。而陆游的“客思不堪闻断雁,诗情强半在邮亭”,一语道尽了邮、游之间的“亲密”关系。
    《邮走津城》以一个“邮”字为主线,以“邮”说邮并说游,分“津门风貌”“文化大观”“科技回廊”“体坛风云”四个部分,视觉独特,别出心裁。以“邮”说史,以“邮”系人,具有存史价值。说邮,从天津邮政博物馆说起。那是浓缩天津邮政历史的殿堂,是中国近代邮政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天津邮政博物馆借“大清邮政津局”旧址而建。该建筑已经两上“方寸”,相关封片卡戳接二连三,它同时还是国家3A级旅游景点。“邮”说天津,它是再好不过的切入点。以“邮”说邮,资料丰富,具有学术价值。如关于大龙邮票的来龙去脉、印制发行等,该书叙述完整,可称之为关于“大龙”研究的研究;如天津大学,历史沿革,发展变迁,一一道来,就如同该学府120年的一份简史。其他如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鼓楼、天津站、解放桥等,几乎无不如此,或历史渊源、背景介绍,或机构沿革、文化传承,或社会影响、艺术特色。虽只一枚或几枚邮票、少许邮品,它们在书中却都立体化了。
    “邮”游结合,重点突出,具有实用价值。说到大型体育赛事,不能不说1995年第43届世乒赛。其举办地——天津体育馆新馆尽管年轻,但承办的却是世乒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中国乒乓健儿一举囊括7项冠军,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精神。5月1日,1套2枚纪念邮票发行。8月14日,第43届世乒赛小全张面世,可谓圆满。自然博物馆、天津新港、引滦入津纪念碑等,无论邮票邮品,信息详细,图文并茂,方便集邮者欣赏、阅读。而一份份旅游指南,包括公交地铁、开闭馆时间、门票情况等,则为集邮者或旅行者提供诸多的方便。邮与游,互相补充,相得益彰。邮局邮票,邮品邮人,“链条”完整。“大清邮政津局”旧址,既是邮局,又是邮票原发地。其余如黄崖关长城、鼓楼、大沽灯塔、自然博物馆、滨海新区、天后宫等也都是邮票原发地。《邮走津城》在四个部分之外,还以附录形式介绍了津门著名集邮家林崧、游乃器、吴国华,邮票设计家孟祥斌、郭振山、张旺。按时下说法,集邮家和邮票设计家也可称作“邮人”。如是,从邮局、邮票、邮品到邮人,一条完整的“邮”字链编制完成。
    邮政、旅游与用户之间,需要一座桥梁。张俊伟就是这样一座桥。与俊伟相识二十余年,虽交往不多,但他给人的印象突出:“神出鬼没”,敬业,执着。本职工作之余,关注邮政,宣传邮政,一以贯之,有关天津邮政的文字频频亮相各类报刊。最近这些年,他又开始集邮,关注旅游,使自己成为“‘邮’说天津”的代表性人物。
    愚以为,时下的旅游,普遍缺少文化含量。国外游,十几年前就有所谓“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的“模式”;国内游则常有“购物第一,旅游第二”的“陷阱”,一些商家只想赚钱,什么文化,什么邮、游,皆付诸脑后。这些年来,为抵制此种不良风气,消费者有了“自助游”“自驾游”“自主游”等。而这些个“游”就越发需要文化解读,包括“邮”说、说“邮”、说“游”,和以“邮”说“游”。从这个意义上说,《邮走津城》的出版,可谓正当其时。
    有鉴于此,当俊伟携大作索序时,在下便欣然领命,认真拜读后勉力为此短文,权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