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序 | 图名 | 面值 |
(4-1) | 新石器·朱漆木碗 | 20分 |
(4-2) | 战国·彩绘乐舞鸳鸯形盒 | 30分 |
(4-3) | 元·剔红紫萼圆盘 | 50分 |
(4-4) | 清·菊瓣形朱漆盒 | 1元 |
1993年10月20日,为了宣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遗产,邮电部发行了《中国古代漆器》特种邮票,全套4枚。
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像陶瓷和丝绸一样,中国古代漆器已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1993年10月20日,为了宣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遗产,邮电部发行了《中国古代漆器》特种邮票,全套4枚。
4-1为“新石器·朱漆木碗”。图案选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件朱漆木碗。这件漆器1978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出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六七千年,自此开始了中国漆器,实际上也是世界漆器的历史。木碗呈椭圆形,口径为9.2-10.6厘米,底径为7.2-7.6厘米。碗壁比较厚,口及壁部虽已十分残破,但朱红色涂料尚存光泽。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4-2为“战国·彩绘乐舞鸳鸯形盒”。图案选用了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件彩绘乐舞鸳鸯形盒。这件漆器是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此盒形制非常精巧。整个造型为一只立雕的鸳鸯。为木质,空腹。长20.1厘米,宽12.5厘米,高16.5厘米。器背上有一个带钮木盖,可开盖注水,首颈与身体榫接,可以转动。盒身涂黑漆,以朱、金两色描绘羽纹,盒的腹部左侧绘有“钟磬作乐图”。此盒制作不晚于公元前433年,距今已有2400多年,是战国漆器中的代表作,现存湖北省博物馆。
4-3为“元·剔红紫萼圆盘”。图案选用了中国元代的一件剔红紫萼圆盘。圆盘直径为27厘米。此件剔红圆盘为传世之作。盘中刻一朵盛开的双瓣栀子花,旁刻四个含苞欲放的花蕾与穿插自如的枝叶。盘边雕朱漆卷曲的香草纹。盘底黑漆,有针刻行书“张成造”款。此盘现存故宫博物院。剔红属雕漆工艺。所谓雕漆是指在原漆层的胎型上剔刻花纹的技法。它常以木或金属为胎,用漆分层涂堆,少则八、九十道,多则二百道。张成为元代雕漆名家,尤以剔红器最有名。
4-4为“清·菊瓣形朱漆盒”。图案选用了中国清代的一件菊瓣形朱漆盒。盒呈菊瓣形,为一件脱胎漆器。口径15.3厘米,高9厘米。漆面润亮,胎骨用丝绸及生漆制成,色泽红润如珊瑚,是清代宫廷漆器的代表作。足内髹黑光漆,刀刻填金篆书“乾隆年制”双行款及御制五言律诗一首。现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王虎鸣
邮票印制局设计总监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王虎鸣,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璜设计系,2001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现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印制局设计总监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002年当选全国邮政系统先进工作者;2003年荣获首都抗非典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4年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2006年当选“中国首届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2018年荣获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设计40人功勋荣誉奖章,2019年荣获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设计70人金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7年至今先后设计邮票140余套。设计的邮票多次在国内、国际获奖。其中《中国皮影》 和 《何香凝作品选》邮票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二十四节气》邮票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展;《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本票和《唐诗三百首》邮票分别荣获国际政府间年度最佳邮票创新奖。 主要代表作品有:《中国大龙邮票发行一百一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香港回归祖国》、《中国首次载人飞行成功》、《中国探月首飞成功纪念》、《申奥成功》、《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吉祥物》、《火炬接力》、《奥运场馆》、《唐诗三百首》、《文房四宝》、《梅兰竹菊》、《福禄寿喜》、 《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中国书法》、《中国民间木版年画》、《故宫建院九十周年》、《二十四节气》、《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邮票。 为金币总公司设计:《青藏铁路开通纪念》、《奥运火炬》、《建军八十周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海南建省二十周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世博会》、《京剧脸谱》等纪念金银币以及为开元公司设计《奥运火炬》、《 十二生肖 》金银纪念章。 为国家税务总局设计:《青花瓷器》、《中国戏曲》、《陕西民间工艺美术》《中国古代税收思想家》、《明清榷关》、《红色税收记忆》》、《丝路回望》等印花税票。 标志设计:中国速递协会会徽、全国最佳邮票评选标志、2009年世界邮展吉祥物、2016年亚洲邮展会徽、中国贸促会《贸信通》标志、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暑进住中国40年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