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属性
图序图名面值
(352)移动式变压器4分
(353)电子显微镜8分
(354)仿形车床8分
(355)立式车床8分
(356)齿轮磨床8分
(357)自由锻造水压机10分
(358)双柱铣床10分
(359)静电加速器22分
  • 工业新产品
  • 国家邮电部于1966年3月30日发行《工业产品》邮票1套4枚。

  • 邮票志号: 特62
  • 发行日期: 1966-03-30
  • 全套面值: 78分
  • 齿孔度数: p11×11.5(352)(354)(356)(358) , p11.5×11(353)(355)(357)(359)
  • 邮票规格: 40mmx30mm(352)(354)(356)(358) ,30mmx40mm(353)(355)(357)(359)
  • 整版枚数: 50(5x10)(352)(354)(356)(358) ,50(10x5)(353)(355)(357)(359)
  • 设计者: 刘硕仁
  • 雕刻者: (352)(354)(358)孙鸿年、(353)(356)(357)(359)孔绍惠、(355)高品璋
  • 印刷厂: 北京邮票厂
背景资料

      邮电部1966年3月30日发行的“工业新产品”特种邮票。
  本套邮票共8枚,介绍了八种工业新产品。 
  (352)为“移动式变压器”。该产品由中国沈阳变压器厂试制成功。它随时可以在铁路上移送,到达地点后可立即安装使用,这样将减少或取消各个变电所与变电站的备用变压器,取得可观的设施节约。 
  (353)为“电子显微镜”。这是中国第一台一级大型电子显微镜。1965年5月由上海市电子光学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该镜的放大倍数最大为20万倍,分辨率达到7埃(一埃是千万分之一毫米)。用它可以观察和研究物质的微观组织,有广泛用途。高倍电子显微镜的研制成功,说明中国的精密仪器技术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354)为“仿形车床”。它是中国大连机床厂的产品。该车床能够按照样板或实物的形状,通过液压控制系统,自动车削出同样形状的轴类零件,工人只需装卸工件,切削加工过程完全由机床自动完成。 
  (355)为“立式车床”。中国第一台直径6.3米的重型立式车床,由武汉重型机床厂试制成功。该机床重200多吨,可以加工直径6.3米、长度3.2米、重达80多吨的圆柱体工件,椭圆误差不超过0.03毫米。它的性能和质量,达到当时国外同类型机床的先进水平。 
  (356)为“齿轮磨床”。图案是小模数齿轮磨床,1963年由上海机床厂试制成功。该机床可以磨削直径10至150毫米、模数为0.1至1.5毫米的正齿轮。加工精度齿距误差小于3微米(1微米等于1‰ 毫米)。它生产效率高,某些功能已超过国外同类产品。 
  (357)为“自由锻造水压机”。图案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12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这台万吨水压机有四根大立柱和上、中、下三个横梁,都是近百吨的大部件。该机能锻打二、三百吨重的特大钢锭,世界上只有很少几个国家能够生产。它的制造成功,标志着中国重型机器制造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358)为“双柱铣床”。双柱铣床1964年由北京第一机床厂制造。它的两个柱上各装有一个卧铣头,能加工长1.6米、宽0.5米的机器零件,特别适用于高速铣削平面。1米之内不平度误差不超过3%毫米,光洁度达到六级。 
  (359)为“静电加速器”。图案是电子静电加速器。它是由中国上海先锋电机厂与科研单位及高等学校共同协作试制成功的。它是进行原子能研究和辐射源应用的新型仪器。 

设计师

刘硕仁

新中国第一代邮票设计家

刘硕仁(1930.12—),北京人。擅长邮票设计、藏书票设计。邮电部邮票发行局。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同年到邮电部从事邮票专业设计工作。曾任邮电部邮票发行高级工艺美术师、编辑室主任。是新中国第一代邮票设计家。作品《蝴蝶》、《菊花》、《奔马》和《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等7项获建国30年最佳邮票奖,《古桥》获新中国最佳首日封奖,《京剧脸谱》、《白鱀豚》在日本被评为1980年中国最佳邮票,《全国邮联一大》获1982年最佳首日封奖,《西厢记》获1983年最佳设计奖。作品有《鲁智深》、《伏羲举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