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印,上榜“中国好人榜”!
2024-11-19   

11月12日

2024年第三季度

“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

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

现场交流活动在湖北十堰举办

经各地推荐、网友评议

和专家评审等环节

共有152人(组)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诚实守信、敬业奉献、

孝老爱亲的身边好人光荣上榜

襄阳市保康县邮政分公司

寺坪支局经理、乡邮员黄德印榜上有名

荣获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自参加工作以来,黄德印坚守保康深山乡邮路29年,行程超过50万公里,穿烂了130多双解放鞋,骑坏了5辆自行车、4辆摩托车,以优质服务和热心助人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赞誉。多年来,他投递报刊140多万份、送达邮件560万件,准确率达100%,是大山深处最美“绿衣使者”;他义务帮乡亲们带货超150吨,免费接送村民2万余人次,把乡邮路走成了“便民路”;他省吃俭用帮扶13名困难学子,资助金额达12万余元,把无私大爱播撒在乡邮路上。他的先进事迹被学习强国、经济日报、湖北日报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事迹吧!

  “嘀嘀!嘀嘀!”10月14日早上9点多,一辆银色的面包车沿着远处的山脊,驶进保康县寺坪镇三尖山村。听到熟悉的喇叭声,不少村民探出头来,朝着车来的方向张望。

  每到一家农户门口,面包车都会停下片刻,然后继续前进。

  开车的人叫黄德印,是保康分公司寺坪支局经理,也是三尖山村等7个偏远村的乡邮员。这条仿佛通向云端的邮路,他已走了29年。

  29年来,黄德印奔走在大山深处,投递党报党刊、邮件约700万件,无一错漏;他以质朴的利他精神,为山区老人免费带货、义务“摆渡”,先后资助十余名困难学生,把善德善行印刻在远山的每一道褶皱里……

坚守深山邮路29年,

投递报刊邮件约700万件零差错

  1971年出生的黄德印,从小生活在保康县寺坪镇的深山里。高中还没读完,他就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那些年吃过的苦,他至今回想起来仍会掉眼泪。

  因此,当黄德印找到一份邮递员的工作时,全家人喜出望外。没有多少文化的父亲,亲笔写来一封长信,叮嘱他一定要“好好干、不耍奸”。

  这6个字,从此便被黄德印牢牢记在了心里。

  1995年1月,24岁的黄德印第一次走上了山连山、峰连峰的邮路。近百里的路程全靠脚走,40多公斤重的邮包全靠肩扛,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初次进山的黄德印,迷失在一片深山老林里,直到第二天清晨才走出来。出门时才穿的一双崭新的解放鞋,也破了洞。

  难以想象的辛苦,让黄德印想打退堂鼓。后来,一封来自监狱的信件让他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分量。

  收件人家中的男主人正在服刑。拿到来信,留在深山的母子泪如泉涌。

  黄德印替不识字的母子读了信,又帮着回了信,鼓励孩子父亲好好服刑。在家人的鼓励下,孩子父亲重拾信心、积极改造,获得了减刑,提前半年回了家。

  这件事让黄德印深受触动:“信件是大山与外界唯一的联系。每封信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盼头。这条邮路再难,我也要走下去!”

  那时,深山交通不便,一个班要步行3天,每周要走两班;一年365天,黄德印有近300天都在路上。

  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啃冷馍馍,累了睡岩窝窝……常年如此,黄德印落下了严重的胃病和关节炎,要用塑料膜裹着双腿才能防风、止痛。但他送出的报刊信件,一件也没有耽误过。

  29年来,黄德印穿坏了130多双解放鞋,用坏了5辆自行车、4辆摩托车、1辆面包车;他走过的邮路超过5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4圈;他送出邮件560余万件、党报党刊140余万份,救活“死信”260封,无一错漏。

义务为老人带货超150吨,

免费接送村民2万余人次

  10月7日,国庆假期最后一天,按照送邮时间,黄德印又要进山了。一大早,他的手机就响个不停:“黄经理,麻烦你给我家带点肉啊,家里没菜了。”“小黄啊,我家老婆子的药吃完了,你再帮我们买两盒吧……”

  打电话的,是住在黄德印投递片区里的老人们。从2006年起,黄德印便免费帮村里的老人带货、搭载他们上山下山。

  出发时,黄德印的面包车被塞得满满当当:前两排坐了两名回村的老人,后车厢除了邮件和快递,其余都是为村民代购的物品。

  一个半小时后,面包车开进三尖山村三组,搭邮车上山的危菊贤大娘到家了。她拽着黄德印,非要他喝口茶再走:“每回都是黄经理把我送到家门口,这么多年没收一分钱。”

  面包车驶进三尖山村二组,82岁的冯正贵正在路边张望。黄德印赶紧停车:“大叔,这是您要的毛巾、豆腐。”老人拉他进屋吃饭,黄德印连连摆手:“您老莫客气了,前面还有人等着哩!”

  送完上山的人和货,下山的村民早已在路边等候。村民欧大娘在山上捡了几十斤桑树根皮,想拿到镇上卖点钱。黄德印二话没说把山货装上车,连人一起带下山。

  2006年前后,黄德印在送邮时发现,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老人们下山买东西很不方便,于是,他借钱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既能送邮,又能带货。

  风里来雨里去,三轮摩托跑坏了4辆,黄德印又先后筹钱买了两辆小型面包车。

  大到电器、农资,小到糖、盐、毛巾……这些年来,黄德印像蚂蚁搬家一样,把村民的生活所需从镇上送到家门口,再把他们的山货从大山里送到市场上。

  寺坪镇党委宣传委员梅琼玲说:“十几年来,黄德印用邮路连接了消费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的‘最初一公里’,为山区老人生活质量的提升作出了很大贡献。”

  “做了好事不求回报,那你图啥?”面对记者的提问,黄德印温和的眼神里闪过一丝黯然,“要是我能像照顾这些老人一样照顾自己的父母,那该多好啊!”

  黄德印的父母因病早逝,这是他心里永远的伤疤。也正是这份遗憾,让他对山区老人有了放不下的牵挂:“我想替他们多做点事,就当是我在孝顺自己的爹妈。只要能帮到他们,我受点累不算啥。”

  这些年,黄德印义务为老人们配送生活物资超过150吨,免费接送村民达2万余人次。

从牙缝里挤出12万余元,

资助13名困难学子成长成才

  每次和黄德印见面,他总穿着那件绿色的工装T恤。别人的还是八成新,他的已经卷了边、掉了色。

  熟悉他的同事悄悄告诉记者:“这些年,老黄把挣的钱都花在了别人身上,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全靠他爱人开的理发店支撑。”

  在黄德印看来,他的钱全花在了更重要的事上。

  2007年的一个中午,黄德印到寺坪镇一所小学送报纸。当时是就餐时间,有6个孩子却在操场上徘徊。黄德印一打听才知道,这6个孩子都是特困生,为了省钱中午不吃饭。

  这个场景,戳中了黄德印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我上学时,不也是这样挨着饿读书的吗?如果不是后来有好心人的帮助,恐怕我连初中都读不完。”

  自那天起,黄德印便主动申请资助这6个孩子。

  寺坪镇中心学校地理教师贾家俊,曾是该校一名困难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黄德印就资助他上学,一直到他大学毕业。

  2022年,在黄德印的影响下,贾家俊从城市回到家乡任教:“我希望能像黄叔叔一样,帮助孩子们学知识、走出去,然后再回来建设家乡。”

  既要帮助村民,又要捐资助学,一个月两三千块的工资怎么够花?黄德印给自己立下了“三不”规矩:不买烟、不买酒、不多买衣服。

  妻子陈清华说,这些年除了过年、过节的一两身便装,老黄其他时间都穿单位发的工装,“他从不在外吃饭,不乱花一分钱”。

  17年来,黄德印帮扶的山区学生已有13名,资助金额达12万余元。

  这些年来,黄德印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省、市多家媒体关注,他曾获得“全国邮政系统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荆楚楷模”等荣誉称号。

  黄德印说,他打算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看见大家都幸福了,我自己也就幸福了。”